服务热线:400-123-4253

策展人谈:植物力量│知识——土壤和营养BOB思想和燃料

时间:2023-05-25 20:41:10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BOB2021年末的一天,我和上海浦东碧云美术馆的林薇馆长坐而闲聊。说是闲聊,其实话题也蛮严肃。我们聊碧云美术馆在疫情发生后的两年里,如何基于社交距离的限制,从原初的场馆目标重新审视机构属性,转向一种社区型美术馆定位而做出的判断。两年来,美术馆在以15分钟步行距离为基准的便民圈内,主动探讨百姓切身现实的“包容型社区”实践已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非常时态总会过去。当人们重新回到日常,大家最需要的力量是什么?我们从人的社交本能出发,自然而然,聊到了自然。于是,约定来年的春天,合作一个和植物有关的展览。2022年的春天,我们都被困顿家中,错过了整一个季节的美好。之后的每一天,每一个我们都在默默地奋斗,努力生活。

  非常感激,这次有24位国内外艺术创作者和写作者用各自丰富有效的实践,和“植物”发起一次亲密的交流和对话,尝试再次激活大家对于跨物种共生和植物能量的思考。项目很荣幸地获得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的鼎力支持,并卡在2023年5月12日这个由UNESCO新认定的“国际植物健康日”里,以名为“植物力量:一线古老的生机”的展览向公众开放。

  此次特别邀请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副教授、澳大利亚圣母大学高级研究员,著有文集《植物心灵》和合作诗集《看树》的诗歌、非小说和研究型作家约翰·查尔斯·瑞恩(John Charles Ryan)根据展览中的四个版块,通过“植物视角”来形成植物文本,以回应艺术家的作品。文本依托切片灯光投射在展区地面,让观众在观看艺术作品的途中,获取一首诗歌。在“知识”这个单元中,约翰选择了由西班牙艺术家小组“胡塔如视觉游击”(Hotaru Visual Guerrilla)作品《底栖植物群》(Benthic Flora)所带出的“深海”意象,以及中国美术学院学生创作小组“废矿农场主”作品《废矿农场》想象中的“矿物植物”。文本以敏感的植物意识置换人类的主体认知,用“未来考古”的语言风格,传递出植物贯穿于亘古和未来的永恒能量。

  在这个星球上,有超过35万种有用并被记载的植物,正在共同维护着我们的环境。但是,植物的世界里依然充满了未知。每年,全世界都有大约两千多种植物被发现和描述,说明我们对植物的了解和认知系统远远不够完善。而在这些被发现的新植物物种中,许多已经处于灭绝的边缘。

  我们不是科学家和植物学家,无法用最科技的力量直接彰显植物的伟大世界和消亡的速率。但是,我们有艺术的想象、造物的手法和美好的愿望,期待以六件(组)作品向所有在历史、当下以及未来之中,与植物有关的科学研究、数据调查和文献记载致以敬意。期冀以土壤和营养、思想和燃料的关系,发起我们自身和自然向未来共存的每一份努力。

  安娜·瑞德勒(Anna Ridler)是一位“技术控”的艺术家和研究员。她研究知识系统和技术的创造机制,以便更清晰有效地了解世界。她对自然界当中涉及测量、量化的关系充满了兴趣,创作过程通常采用信息处理或数据集合,特别是通过数据集来创造不同寻常的叙述方式。这件创作于2020年,名为《昼夜绽放》(Circadian Bloom)的数字算法作品中的每一屏影像都长达16个小时,从每天的凌晨4点设置到当日的夜间11点。它是一件通过花朵根据光线的变化而开放的客观规律,来告诉人们“自然时间”的视觉时钟。作品的灵感来自于植物分类学奠基人、瑞典植物学家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的“花钟”(Flower Clock)概念,即一个通过植物花朵的昼夜节律,来显示自然生态中的时间规律。《昼夜绽放》展示了具有时间品质的花朵,在一天中适当的时间点里准时绽放。也就是说,当你到达美术馆的展厅现场,站在这件作品的面前,你眼前的花朵正在真实的时刻中绽放或者闭合。使用复杂的机器算法,与一台保持原子级别时间的机器合作,美丽的花朵用看似真实的视觉用数字计算在自然时间中的准确性,引领观众思考非人类的计时方式,以及时间在自然属性中的运作。

  “胡塔如视觉游击”是由两位西班牙艺术家,安德·乌加特门迪亚(Ander Ugartemendia)和乔内·维兹卡诺(Jone Vizcaino)成立的创作小组。他们热衷探索科学、自然和技术之间的交集,善于寻找有机生物和数字元素的完美结合,并用创作来邀请观众去想象世界中的另一种现实。作品以创造视听体验,强调未来美学和实验为主。《底栖植物群》(Benthic Flora)创作于2021年,是一件3屏30秒的数字影像,带有空灵曼妙的声响。让人心驰神往的时空瞬间,来自艺术家对于想象中的人造植物环境的探索。“底栖生物”一词由德国生物学家和哲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 Haeckel)首创,源自希腊名词βένθος,意为“海的深处”。深海是一个充满了迷人新物种的秘密宝库,目前超过80%的深海仍未被探索。科学家们一直在创造模仿自然的合成生物来研究未知事物,而艺术家也在类似的维度上发起行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可以说,自然已与人类创造的合成世界共存。受到这些未被发现的可能性启发,“底栖植物群”呈现了位于自然和人类之间的想象。

  在上海的艺术生态系统里,欧祖琴是一位长期就职于专业机构的从业者和写作者。但是,作为英国植物艺术家学会的成员,她同时是一位“低调”的植物学艺术家。她注重以植物为灵感起源的当代艺术探索,将植物的诗性与科学、历史、文化现象、人类学、神学BOB、考古、民俗学、宗教、心理学等跨学科领域连接。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当代实践的方式,诠释植物与人的生命关联BOBBOB。此次展览,欧祖琴以创作于前几年的四幅典雅的小型植物科学绘本,向公众展现自己如何在手工纸上用水彩沉静地观察,细密地描绘。在她的心中,从宋代宫廷花木画、明代的瓶花器到17世纪大航海时代兴起的欧洲植物科学画,植物绘画始终能够找到其璀璨的存在。而每个时代,都有一群艺术家们在不遗余力去展现一种“花植妙在精神”的理想。同样BOB,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泡桐花、美人蕉和混合的花簇,欧祖琴阐释着自己多年来深陷于和花草之间的情感联结和汲取自植物本能的力量。

  “废矿农场主”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技术与造物研究所的四位学生郭嘉仪、李智楠、张瑱和姜舜予组成的创作小组。和作品名以及小组名一致,她们关注未来社会与人类发展和自然的关系,创作涉及稀缺资源回收与可持续性利用、智能化与环保、仿生功能、未来机械环境和体验设计等方向。作品《废矿农场》源于今年的一次关于“生态资源的枯竭危机”的课程创作。在难以寻迹大面积可替代资源时,将废弃的矿物资源“转化”为可再生状态,或许是另一种有效的选择。创作小组吸纳了植物的生长属性,利用矿物晶体成核、生长到形成的演变动力原理,用一种想象中的生物体,来培养具备自助“营养吸收”与“生物合成”的“矿物植物”样本。“仿生植物”资源基于“废矿”概念,以“农场养殖”的思路进行“矿物植物”的大规模生产,在植物业已灭绝的未来想象当中,让矿物像植物一样生长,从一定程度上去缓解并支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年轻的艺术家王海旭正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就读数字方向专业。他热爱自然当中所有有机物的纹样和肌理,希望在创作中通过虚拟媒介,去构造未来生态的奇妙景象,并引发人们对未来生物的想象。《协同进化》是一件非常简约的数字影像作品,在1分30秒的循环时间当中,展现了植物与昆虫在除了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身份之外,如何伴随协同进化的生态关系。植物受惠于昆虫的进步,也承受着这种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它们的相伴而生,是一种浪漫而又残酷的命运。基于此灵感,王海旭借助算法艺术和三维建模技术,创造了一个奇幻美妙的未来生态岛屿。这个岛屿上孕育着植物与昆虫的结合体,它们会随着四季交替产生变化。在春天和秋天BOB,它们是植物,但在生命力最茂盛的夏天,它们会化成昆虫,完成飞行和捕食等活动。这是一段有关对未来生物的想象和对自然之美的探索过程。

  艺术家潘子申分别出身于油画和跨媒体艺术两个追求不同纬度状态的专业,所以擅长在诸如绘画、装置和影像等交织着平面和空间多媒体的综合叙事实践中进行创作。作为一位从小生长于中医语境家庭的艺术家,她长期关注植物学、药物学以及自然与身体和治愈的内外观面向。在早期的绘画创作中,潘子申的“本草纲木”系列直观地表现出艺术家对于药草植于世间尘土,渗入生活百味,却长出自身美丽的本性礼赞。植物有着单纯的理想,同时又具备抚慰伤口和治愈疾病的能量。在生长中,它们吸纳天地之灵,化点滴于无形。此次展出的两件油画作品《本草纲目之曼陀罗花》和《本草纲目之无花果》分别研究了李时珍笔下描述的两味植物入药后的属性和能效。曼陀罗气味辛、温、有毒,以其全株的致幻性与素闻名,华佗独创的“麻沸散”正是此物。花以醒目的姿态绽放,似乎随时在挑战药与毒,真实与虚幻的边界。无花果气味(实)甘、平、无毒。主治开胃,止泄痢,治五痔、咽喉痛。传统医学认为它入脾、大肠二经,是天然的解毒剂,因此从药理介入身体的方式非常友好。借助自然和中医药学的植物隐喻,两棵植物并置在一个展览当中,看似平淡无奇,又在提示着观众带入自身,去思考内外、有无和自然界当中那个自我的存在。

  “植物力量:一线古老的生机”之「植物│知识」版块致谢参展艺术家安娜·瑞德勒(英国)、“胡塔如视觉游击”(西班牙)、“废矿农场主”(中国)、欧祖琴(中国)、王海旭(中国)、潘子申(中国),致谢植物文本诗人约翰·查尔斯·瑞恩(美国/澳大利亚);致谢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上海浦东碧云美术馆主办支持以及双方的工作团队;向上海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公司、上海澜影展览服务有限公司、上海达艺展览服务有限公司、上海杨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该版块提供的设备展陈、运输和视觉输出的技术支持表示致谢。

  2023年5月12日凌晨2点,上海浦东碧云美术馆外。展览的主视觉贴膜安装完毕不久,静静等待着天亮后的开幕。一棵树影投射其上,无声地传递着植物的力量。(图片拍摄:王敬蓉)

  上海浦东碧云美术馆是浦东新区人民政府立项兴建的第一所集收藏、研究展览、审美教育、文化交流、公众服务于一体的公立美术馆。于2022年成为上海美术馆协会理事单位,坐落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桥碧云国际社区的黄金位置,总建筑面积约为5100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约1900平方米、三楼两个露台花园,并包含一个近400平方米的恒温恒湿地下作品仓储空间,致力于打造以「新海派」文化为核心的「新美术馆」空间。


标签:

【产品推荐】